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中职网),全国唯一官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中职 > 招生政策

准确把握中职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内涵

时间:2022-12-29
导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曾表示:“中职要实现基础性转向,以多样化发展为抓手,从单一就业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建立中职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筑牢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从单一就业转向升学与就业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曾表示:“中职要实现基础性转向,以多样化发展为抓手,从单一就业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建立中职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筑牢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从单一就业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是中职的重新定位,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新定位的实际需求。

对于专业大类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要基于“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课程论去思考,不能在普通教育学科思维下简单将专业大类培养理解为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比例和数量。当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绝大多数是理论课程,而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本就对理论课程缺乏自信和兴趣,如果在现有模式和体系下再增加理论课程,其后果可想而知。

知识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越是基础性的规律越是抽象,距离实践也越远,也更难于掌握,而学习的原则应该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是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一年级先学数学、物理等学科课程,这些概念抽象且不易掌握,而越是高年级反而越是接近实际,抽象的概念越少,学习成了先难后易。

茅以升先生曾以桥梁专业举例:一个有志于献身桥梁建设的青年人,进大学首先遇到的是和造桥无直接关系的数学、力学,他的专业兴趣不容易培养。有的人有极高的施工组织才能,但不善于抽象思维。这样的人才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很可能被排除在大学之外。相反,现在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多半长于逻辑推理和概念应用,却未见得有组织能力,如果让他们去指挥施工,很可能出现工序衔接、质量监督、人事配合等实际工作的混乱。人才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可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偏重理论而相对忽视实践。这种教育顺序不但违背了先易后难的原则,而且培养的学生善于用脑而拙于动手。

有鉴于此,需要一个新的教育顺序,其原则是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以桥梁建筑专业为例,大学一年级先学施工条例,二年级则学设计规范。这些学习内容不必解释条例和规范的理论基础,只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到三年级可以学结构力学,四年级则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普通物理。但桥梁专业的微积分和物理学可以不同于机械系的,它们各有侧重点,有各自的例题和习题。学生越到高年级越是明白自己在低年级所学的知识,也能够明白还有哪些知识至今在科学上还没有办法解释。于是学习成为一个自然的延续过程,成为一种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茅以升先生指出了大学工程教育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与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茅以升先生提出的解决思路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实,无论中职学校是以就业为主,还是就业与升学并重,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都是根基工程,不可撼动。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依然是实践,先有实践的体验,先学会做,再到高职院校去学习其背后的原理。所以,中职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宽基础”,不是加大其本就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数理化外”,也不是补其文化课程的短板,更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熟悉专业大类通用技能,让学生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去认识和构建专业基本理论。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对于中职新定位理解出现偏差,部分以升学为主的中职学校取消了全部实训课程,只在技能考试前用几周时间突击技能练习,其余课程则全部理论化,这是对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的扭曲和误读,这种模式实质上抛弃了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回归了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这种苗头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非常危险的。

中职教育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高考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职教高考制度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就职教高考制度作出了有力探索,相信我们只要坚持职业教育本性不动摇,立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停地摸索和改进,终将建成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14日第14版 


  • 领导讲话
  • |
  • 政策法规
  • |
  • 发展规划
  • |
  • 教学改革
  • |
  • 通知公告
  • |
  • 学籍查询
  • |
  • 入网查询
  • |
  • 成绩查询
  • |
  • 认证查询
  • 版权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   中职网   中职网官网

    指导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京ICP备10003070号